[20分钟一本书]《隋唐帝国形成史论》
↑关注上方蓝字/每天进步一点点
《隋唐帝国形成史论》
关于作者
谷川道雄,日本历史学家,魏晋南北朝研究专家。京都大学名誉教授,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,也是该学派的第三代学者。他是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的领袖性学者,在六朝隋唐史方面,称得上是核心与旗帜。
关于本书
本书是作者解读隋唐帝国史的研究成果,也是理解隋唐历史的经典作品。主要以十六国和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,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。作者以严谨治学的学术化风格,梳理了整个隋唐帝国的起源和形成过程,结合大量的注释、印证,为读者深入了解隋唐帝国的具体形成过程,提供了很好的选择。
核心内容
本书立足于前两代京都派学者的研究基础,以北方为第一视角,清晰梳理贯穿整个隋唐帝国形成过程的民族演变、军事演变和政治演变三条线索,深入研究隋唐帝国的起源和形成过程。
一、隋唐帝国形成的民族演变脉络
汉帝国崩溃以后,整个中国北方出现了大片权力真空,游牧民族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。这个阶段就是五胡乱华时期。
胡,是当时汉人对游牧民族的称呼。五胡指的是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这五个大的游牧民族,他们先后在北方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。这些政权都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:如何跟汉人共存?因为游牧民族人少,汉族人多。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,政权终归是不稳定的。
后来建立起的北魏坚定的推行汉化政策,远不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那么简单,往大了说这是个生存问题,往小了说也是个发展问题。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任内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迁都到河南洛阳。洛阳是过去东汉的首都,汉文化的核心地带。迁到这里,就意味着整个北魏鲜卑政权的气质都要发生重大改变。
随着首都的南迁,汉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。孝文帝带头把自己皇族的姓氏拓跋,改成了元。并且提倡尊孔子,说汉语,按照汉人的礼仪生活。他还进一步取消了很多之前专门为鲜卑人设置的官职,有意导入了和中原王朝类似的官员品级制度,在考察官员的时候尽量不以民族出身,而是以品行和政绩论。这就变相削弱了民族出身因素在北魏的影响。
在孝文帝生活的年代,游牧民族的兼并接近尾声,北魏已经是当时北方最大的游牧民族政权。这些改革措施积累下来的所有经验,都为隋唐统一全国做了准备。
二、隋唐帝国形成的军事演变脉络
1. 府兵制的建立
府兵制是指南北朝时期创建的一种兵役制度。在这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下,老百姓平时在家务农,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上战场。这种制度不是单单的兵农合一这么简单,它还要求在上层的领导体制方面加强管理。府兵制的精髓就在一个“府”字,府指的是当时主管军事、操练军队、训练老百姓打仗的军府。军府不只是一个机构,而是自下而上的层级化组织体系。创建这套体系的人叫宇文泰,而他创建这套体制则是形势所迫。
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为了汉化,他甚至把首都迁到了洛阳。但北魏是尚武的鲜卑人政权,迁都以后,一部分鲜卑人汉化成了儒家士大夫,待遇和社会地位远比在北方老家的那些武将还高,这就引起很多鲜卑军事贵族的不满。结果在孝文帝死后,北魏内部就发生了大动乱。
这场动乱过后,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,相互对峙。在和东魏的对峙中,西魏并不占优势,宇文泰是当时西魏的权臣,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,差点让人抓了俘虏。于是他痛定思痛,决心开展军事改革,而改革的核心思想,就是把民间的力量发动起来,让老百姓平时种田,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上战场。它解决的实际上是一个兵源的问题。
2. 军队的领导体制
宇文泰军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:军队的领导体制。他先采用过去鲜卑部落的传统,设置了一个叫八柱国的体系。八柱喻指当时西魏的八家军事贵族,而这八家贵族除了宇文泰本人和另外一家只挂虚名的皇室,真正带兵的只有六柱国,位于政权的顶层。每一柱国下面设两个大将军,每个大将军再管两个开府,这就是一套六柱国、十二大将军、二十四开府的体系。这套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层级化,它上边通到政权的高层,下面可以一直扎到民间。而这种上通下达的关系是后来隋唐帝国形成的关键因素。
府兵制的本质是一种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表现,如果没有这种深入,之前零散的地方势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。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,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,都是从这个体系里出来的。这两个王朝的皇室都同属于一个军事贵族集团,并且还是亲戚关系。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,建立统一的隋唐帝国,就在于府兵制已经把国家基层和中层的权力脉络梳理好了,他们要做只是高层的变革。
三、隋唐帝国形成的政治演变脉络
早期的游牧政权存在原始的平等传统:北魏通过解散部落联盟,消除了内部威胁;西魏创建府兵制,打通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;北周仿效周礼推行政治体制改革,确立了政权内部的等级秩序,为皇权的重新树立创造了成熟的条件;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从北周内部通过夺权崛起,唐朝对隋朝的取代是同一军事集团内部的更替。
经过汉帝国崩溃后三百多年的乱世,统一的隋唐帝国就此形成。
秦汉时期国家的统治者称作皇帝,这两个字代表政权的合法性,也就是法统。汉帝国崩溃以后,法统虽然形式上过渡到了晋朝,但很多时候它能管到的范围大多在南方,而北方的实际控制者则是那些游牧民族政权。北方游牧政权手握实权,他们却不自己称皇帝。除了法统问题,还有游牧民族的传统原因。当时北方的游牧政权,大多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的,部落间有着原始的平等传统。即便某个部落实力强大,也还是要尽力拉拢联盟中的其他部落。
在孝文帝改革的几十年前,北魏的创建者就开始解散部落联盟,剥夺中小部落首领的军权,这就相当于减少了政权内部的威胁。西魏的宇文泰,又把之前分散的武装力量,整合成了自上而下的府兵制,打通了国家权力和基层的关系,让中央可以管到地方。而到了北周,则开始了一场以恢复周礼为名义的政治体制改革,以周礼为原则设立官员的等级制度,强调政权体系里的尊卑秩序,明确君主统辖臣子是天经地义的。按照这个原则,北周制定了详细的官员等级制度,把皇权摆在首位。北周承接了之前民族融合、府兵制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成果,现在又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,可以说大一统的条件已经成熟。
公元580年,掌握实权的杨坚把控了北周的军政大权,用一套合理合法的禅让手续取得了皇位,建立政权后的国号被称作隋,最终统一了全国。之后唐朝对隋朝的取代,可以理解为同一个集团内部不同家族的更替,本质上是一体的。在汉帝国崩溃以后,经过三百多年的乱世,隋朝和唐朝又以统一帝国的面貌出现了,也就是我们说的隋唐帝国。
金句
1. 孝文帝生活的年代,游牧民族的兼并接近尾声,北魏已经是当时北方最大的游牧民族政权。它的这些改革措施就像在中国北方开辟了一块试验田。在试验田上积累的所有经验,都为隋唐统一全国做了准备。
2.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治者称作皇帝。这两个字不仅代表权力,还代表政权的合法性,也就是法统。汉帝国崩溃以后,法统虽然形式上过渡到了晋朝,但很多时候它能管到的范围大多在南方,而北方的实际控制者则是那些游牧民族政权。
3. 如果缺乏必要的等级秩序,皇权是没法产生的。而皇权的产生又是酝酿统一帝国的必要条件。只有皇权站住脚了,帝国才可以真正称为帝国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建立等级秩序。